国硒中心举行学术高峰会议
4月15日,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以下简称国硒中心)学术高峰会议在武汉举行,各涉硒研究专家学者交流研究进展和目前取得的成果。国硒中心执行负责人、硒科学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执行院长祝振洲和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源公司)副总裁丛欣分别主持上下两场报告会,国硒中心专家团队全体成员参加。
国硒中心骨干成员、武汉轻工大学常青学者特聘教授、德源集团副总裁丛欣作《基于硒+X策略的产业转化路径探索与实践--以超聚硒堇叶碎米荠为例》专题报告。报告以超聚硒堇叶碎米荠为例,以硒的营养功能为切入点,介绍了“硒+X”功能性技术体系的构建。围绕硒超积累植物堇叶碎米荠,揭示了堇叶碎米荠耐硒的分子机理,筛选了堇叶碎米荠优势营养强化及绿色提取的技术路径,明确了堇叶碎米荠硒蛋白硒肽的安全性,验证了硒蛋白硒肽以硒为核心的生物学活性。基于深度理论研究,搭建了富有机硒技术产业转化的“点、线、面”金字塔分层路径,实现由纵向深度研究向多维广度拓展的“硒+X”产业延伸。
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刘琼在《硒蛋白介导的硒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报告中表示硒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并阐述了不同硒化合物对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作用及机理,解析了不同硒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及调控机制,探究了不同硒蛋白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的过程。而不同硒化合物均能抑制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特征、发挥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且均具有不同的分子机制。刘教授表示硒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靶点及机制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潘灿平作《纳米硒植物健康激活机制的多组学初探》研究报告,该报告介绍了纳米硒在提升植物抗非生物胁迫和品质提升上的核心机理研究进展。农药的使用严重影响了植物农产品品质,而植物体中存在一套应对外源胁迫的防御反应机制。利用外源硒处理手段并结合多组学技术,发现纳米硒可以提高辣椒、小麦、绿茶、马铃薯、甜瓜、三七等植物体中抗病、激素代谢途径中等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加了脯氨酸、水杨酸、类黄酮等代谢物含量;激活抗氧化酶通路,提高植物抗胁迫能力。潘教授指出纳米硒可提升植物产品品质减少农药使用。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方勇在《用金属组学手段深入剖析稻米中硒的营养与功能》的专题研究中发现,富硒水稻中以有机硒为主,其中谷蛋白的硒含量最高,且TSeMMM和SeMDPGQQ是富硒大米蛋白酶水解物中两条新的免疫活性肽。阐明了两条免疫活性肽硒肽对铅诱导的神经氧化毒性保护作用机理,分析了两条大米纳米递送体系对大米硒肽的包埋作用及其活性的调控。最后,方教授展示了其团队近年来的丰硕研究成果。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明在《富硒品牌的几点认知》报告中总结了对富硒品牌的认识,富硒品牌应注重产品特点、健康理念、联合营销、产品质量和品牌故事,从多个角度传递品牌价值和特点,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提出要利用新思维打造富硒品牌,并不断打响富硒品牌,促进富硒产业蓬勃发展。
国硒中心团队骨干成员、黄冈师范学院教授金卫斌在《中国硒产业发展指数》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硒指数以及其编制方法、应用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硒指数是提供评估各地及全国硒产业发展态势的统一性、规范性、有效性工具,分析产业发展中的短板,为产业规划、咨询、论证提供依据。金教授针对全国硒指数统计结果的分析中还存在区域的覆盖面不够、数据不够完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缺乏对可靠数据的甄别筛选方法等问题,表示需要建立健全硒指数编制工作机制,实施数据上报前的签字负责制,积极扩大指数的传播和推广。
国硒中心团队骨干成员、长江大学教务处处长许锋教授作《构树聚硒机制探索及其产业化展望》的学术报告。其团队长期聚焦富硒植物资源的筛选,植物聚硒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他从构树聚硒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印度梨形孢协同构树聚硒和富硒构树产业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团队有关构树聚硒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外源硒对构树生长状况和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揭示了构树聚硒的分子调控机制,分析了印度梨形孢与构树聚硒的协同效应,并对富硒构树产业进行了现状分析和前景展望。
国硒中心富硒资源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团队负责人祝振洲教授以《硒调控茶多糖结构和降糖活性机制》为题作报告。该团队以挖掘高附加值、高稳态化和生物可及性的富有机硒食品为目标,长期致力于富硒和聚硒植物中不同形态有机硒的绿色高效制备和功效评价的研究。祝教授从不同形态富硒茶多糖的制备、不同硒化方式茶多糖的活性评价和富硒茶香气品质分析三个方面介绍了团队有关富硒茶多糖的最新研究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王治伦在《硒与免疫力关系研究》报告中介绍了免疫系统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三大功能,并从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上指出硒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硒元素通过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三大免疫细胞数量和活性,协助提高免疫力。科学补硒是简、易、效、廉,提高免疫力的方法之一。
此次报告会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与会成员纷纷表示,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从不同研究方向对硒产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硒科学研究和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来源:国硒中心